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央视网消息:位于河套平原的五原县因水得名、因水而兴,但是,长久以来灌区大水漫灌、耕种模式粗放也加剧了土壤盐碱化。五原县230万亩耕地中有123万亩盐碱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土地生病了,农民怎么办?五原县如何对症下药,让盐碱地重新变成良田呢?我们跟随总台记者去五原县盐碱地改良实验田看一看。

总台记者 薛东海:我现在是在内蒙古五原县盐碱地的改良试验田,大家可以看到我身边这些株株青翠的玉米即将迎来丰收,在我所在位置的南边有1500亩的高粱也是整齐排列,颗粒饱满的高粱穗挂满了枝头,这些即将迎来丰收的红高粱也映红了这片大地。据了解,今年这里的玉米和高粱长势良好,据农业部门测算,它们分别亩产可以达到大约800公斤和550公斤。

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但是您知道吗?就是这样的高产田其实在5年前它还是一片盐碱地。大家可以看到我身边有这样的两种土样,它们可以分别代表五原县123万亩盐碱地中最具代表的白盐土和白僵土。白盐土顾名思义,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它含盐的成分很高,我们可以看到表面有大量的盐霜和盐斑。白僵土除了盐分很高以外,它的土质十分僵硬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生长,而且土的黏性很大,同时在表面上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缝隙。就是这样的土,即便是大水漫灌也极易形成水洼和泥潭,不利于植物的种植。而且当地还有着硫酸盐盐土和苏打盐土(等等),用当地百姓的话来讲就是“出门一步三换土”,而且这样的土地上植物的收成也仅仅是正常土地的一半左右。

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为了让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2018年开始,五原县就集全县之力大力推行盐碱地的改良工程,比如桌子上的这些瓶瓶罐罐就是改良用到的一些试剂,有调理剂、有机肥。在这些调理剂和土地进行融合之后,土表面的盐分就会从耕层逐渐向深层进行转移。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项技术,就是“上膜下秸”了。简单来说,“上膜下秸”就是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大家可以看到,地膜之下的植物根系可以不受拘束,有非常好的成长状态,也就意味着让这些原本不耐盐碱的植物,比如玉米可以在这里茁壮成长,而且它的产量还可以提升15%左右,通过改良后的土质也提升了1—2个等级。

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昔日“盐碱贫地” 今日丰收沃野

随着“改盐”的持续推进,曾经的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盐碱滩涂也变成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旱可灌、涝可排的高产田。接下来,五原县还要继续把试验田的成果向全县推广,未来5年计划继续改良100万亩的盐碱地。眼下,秋收在即,丰收在望,五原县已经在昔日瘠薄的盐碱地当中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之路和乡村振兴之路。

(0)
上一篇 2022-10-13 20:56
下一篇 2022-10-13 20: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央媒头条全球推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