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描绘了霜降以后,漫山遍野的枫树林,一夜之间如火似锦的画面。
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气温下降,夜间散热快,“气肃而凝,露结为霜”,圆润的露水就凝结成六角形的霜花。古人以为霜是从天而降的,故而名“霜降”。其实,这秋霜与露水一样,都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这是说,霜降时豺狼开始大量捕捉小兽,把自己吃得肥肥的,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寒冬;野草枯黄,树枝落叶;蛰虫则蜷缩在洞中不动不食,伏下身子冬眠了。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农耕时代的这个季节,野外的劳作也快歇息,人们开始猫冬了。农谚“霜降见霜,米谷满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只是这些年不知是全球变暖,还是被高楼大厦所遮蔽,生活在小城的我,早晨推开窗户,很少见到一层像细盐那样的秋霜了,甚至连湿漉漉的露水也成了奢侈品。

想起年轻时在乡间早起,进山打柴的情景。行走在山边的小径,星星还在眨眼,一股凛然的寒气扑面而来。山上气温低,该是有些上冻了,脚踩在地上,不时发出“咯吱”声。走了一阵,天已大亮。路边的菜园里,萝卜、大蒜、芫荽、油菜,还有嫩嫩的豌豆苗,青青的白菜叶子上,都披盖着一层如雪的厚霜,又似女子手中的珍珠霜,均匀柔和地涂抹在上面。身边那焦黄的松针,脆黄的杨树叶,枯黄的狗尾巴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盛满空灵与清隽,弥漫着独特的香味。《红楼梦》里的香菱说,世间万物,都有香味,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等不起眼之物,得了风露,便生其香,令人心清气爽。这种清香原不是花香可比,需要在这样的清晨细细品味。

看到这些原本青莹的菜蔬被霜打得失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的紧贴地面,几乎一提就碎,心里不免有些隐隐的担忧。其实,这都是多余的。一到中午,太阳出来了,照在地上暖烘烘的,它们经过秋霜轻轻抚摸后又缓过了劲,盈满勃勃生机。我想,这年年岁岁的霜降,就是它们获得重生的洗礼吧。

在乡亲们眼里,经过霜打的萝卜、白菜、菠菜吃起来特别鲜,霜降后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格外粉,可以当作水果吃,经霜后仍挂在枝头的红柿子分外甜……这其中就有饱经风霜的外在作用。从科学的角度看,秋霜出现在植物表面后,植物也会启动抗寒反应,像萝卜、油菜一类的蔬菜都含有淀粉,淀粉本身并不甜,还不易溶解于水。只有到了霜降以后,这些植物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麦芽糖,再转换成为葡萄糖。不用说,葡萄糖有多甜,果蔬自然甜丝丝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文人雅士的笔下,这秋霜别有一番风韵与雅意。一个霜字,成了诗人的符码,落满了中国典籍,使古典文化很有些清寒的味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诗句家弦户诵,天上明月,地上薄霜,承载着游子的几多相思,几多乡愁。旅途中,南宋吕本中看到的是“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霜洒在桥上,唐人温庭筠便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趣。最美的当然还是寒山寺的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引发了落第的张继的无限情思,才有了传世名作《枫桥夜泊》。

霜降,与九九重阳很近。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因而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在古人眼里,菊花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自然成了这一节气的雅事。

转眼间,已经古稀之年的我虽没有“满头银霜”,但白发毕竟越来越多地盘踞在头顶。“何须自生苦”,我们实在不必有“甚矣吾衰矣”的嗟叹。走过人生的春夏,该是收获季节了。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才是幸福的真谛。想到此,怎能不释然呢!

(0)
上一篇 2022-10-25 16:48
下一篇 2022-10-25 22: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央媒头条全球推介平台